M型社会:我们从哪儿开始?

三十年前,日本经济开始衰退,人民收入开始减少,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,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。原先占比八成的中产阶级,一大部分人落到中低阶层,一小部分人挤入富裕阶层。中产彻底解体,一个人要么是富人,要么是穷人,没有中间层,收入严重两极分化,这就是所谓的M型社会。

M型社会文章题图

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,也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。经历了这几年的经济不景气,谁也不知道我们会不会经历日本那种长期的经济衰退,但短期的衰退是不可避免了。那我们应该怎么办?也许这本书能给我们些启发。

经济下滑,影响最大的为什么是中产阶级?

中产阶级更多的是向社会赋予的价值观看齐,比如收入观,他们更倾向于稳定可控的收入来源,而当自然加薪、努力工作就可以升职的制度崩溃之后,他们开始不安,担心自己未来。但即使这样,就收入来说,他们仍然比社会底层好很多,但为什么就是觉得不富裕,就是觉得不安心,最大的问题在哪儿?

虽然收入在减少,但大多数人花钱的方式仍然被“中产阶级意识”牵着走,没有思考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形态,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物上。就如同现在大部分国人,最大的金钱压力都在房贷上,被房贷压得透不过气来,生活完全没有回旋的空间。当收入减少,自然而然感觉压力山大。

中产阶级的三大信仰

根据书中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,我总结了中产阶级的三大信仰。

其一,买房,必须是大城市里的房子。这个就不多说,但建议的生活方式是:租房 + 周末度假小屋的方式,即在工作地点租房子住,然后在郊外环境好的地方买一套更舒适的房子。最好能够抛开世俗的购房成见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家,这样可以过得更充实、更富裕。

其二,买车,必须是开出去有面子的车。绝大部分中产阶级都认可汽车是身份的象征,所以要尽力买贵的车,甚至是贷款透支未来几年的收入也在所不惜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中产阶级,对汽车也毫无兴趣,很难评论这种观点,但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。特别是,现在的电动车瞄准的就是中产阶级,通过各种长短视频轮番轰炸你们的心智,大家要特别注意啦。

其三,教育就是不停地花钱。身边的人谈到教育,那就是谈钱。拼命上重点,上私立,上补习班,上兴趣班,生怕落于人后。但作者说,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把钱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。与其花大价钱,不如多投资些“时间”在孩子身上。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,把社会的残酷面告诉孩子,指导孩子应该如何突破困难、冲过险境是非常重要的。父母必须让孩子有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勇气和韧性。父母要经常和孩子对话,分享自己社会上的见闻,同时也可以趁机聆听孩子学校的事情,了解孩子想法。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和人生哲学,亲子之间的沟通对话绝对是必要的。

不管我们算不算得上中产阶级,现实生活中,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注意到社会结构上的变化。面对收入减少、负担增加的现状,我们必须立刻转变自己的意识,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战略。那从什么地方入手呢?我觉得消除日常的消费偏见就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
无意义的消费偏见

我们日常消费其实会有许多毫无疑义,甚至增加消费成本的偏见。

比如,房子,前文也提到过。闹市区房价很高,但对你真的有意义吗?最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家庭规划,选择价格合适且宜居的住宅区。

比如,品牌。数码产品、衣服鞋帽、日常用品,真的要用大牌吗?

比如,外观。蔬菜、水果应当以口感为购买标准,而不是外形。比如,买水果一定要买个头大的,蔬菜一定要买标榜无农药的等等,如今的蔬菜怎么可能不用药,只是都是合理范围内使用药品。

最最重要的留到最后说,产地信仰。螃蟹一定要阳澄湖的、牛肉一定要澳大利亚的、牛奶一定要进口的,尽管这些东西可能全都是国内生产的。

我想你也能列出很多类似的例子,那就从自己做起,抛弃偏见,购买更便宜的商品吧。

最后

面对中国可能到来的M型社会,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,这里仅是一个引子。买房、买车、教育作为不少人人生中最大的三项支出,也值得大家重新的评估。

其实,书中还讲了面对M型社会,政府应该怎么做,企业应该怎么做。但这部分内容离大多数都挺遥远的,作为个人,我们还是应当尽量把生活过小,把精力放到自身,少思考一些宏大的东西。

回到首页